牙医不让家长陪小孩看牙?
很多2-3岁的小朋友看牙之所以能乖乖治疗,除了牙医基本的工具介绍和孩子的天生气质之外,还有一招也是牙医常用的技巧。
家长:真的立刻安静了
曾经有位叫可可的小女孩,由于年纪是真的比较小,要把她当成没有配合能力的小小孩或是懂事的大小孩来治疗让牙医的有点犹豫,最后因为牙医表现出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家长讨论后决定先给牙医一个机会,让她先像大小孩一样直接治疗看看。
一开始,先从简单的工具介绍让可可熟悉牙医的工具,让她慢慢习惯看牙齿,熟悉了会在一定情况下减少恐惧,然后一步步去做进阶的治疗。
可可的妈妈也在旁边安静的陪着,只是可可似乎对牙科工具在嘴巴冲水不能接受,一冲就崩溃大哭拼命挣扎,眼神不时飘向家长,似乎在寻求家长的帮助。
由于事先已经和可可妈沟通过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牙医对她使了一个眼色,家长就和牙医之前说好的一样,转身离开诊疗间,关上门去候诊区等待。
可可在看到家长准备要离开的时候,哭得比之前更大声,可能是希望让家长回心转意留下来陪她。只是事与愿违,家长还是离开了。
神奇的是,家长出去把门关上之后,可可就立刻安静下来,可以冷静地和牙医说「嘴巴有水」、「我要抓痒」、「牙齿不舒服」,没有哭没有闹,比很多年纪更大的小朋友更厉害。
治疗结束,和家长报告一下可可后来的状况,家长也说她自己都吓一跳,怎么开门时还在哭,她一走门一关就立刻安静了?到底是为什么差这么多?
对家长依赖是条简单的路
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当小朋友跌倒了,有大人在的时候,可能会放声大哭来寻求家长的安慰,如果大人显得很紧张的时候会更明显;但当没有大人在身边时,可能小朋友自己擦擦眼泪、膝盖拍一拍就站起来了,没事。
这中间的差异在哪?是因为自己跌倒的时候是不痛的吗?应该不太可能吧?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哭泣能不能得到家长的慰藉?有大人在,哭一下可以得到帮助,值得;没大人在,哭到天荒地老也没人理,哭是很累的,比较容易自己停止哭泣,哭个一下两下舒缓一下心情就好了。
自己忍耐和向家长讨安慰,显然后者是条比较简单的路,小孩子都是很聪明的,简单的路跟困难的路,当然是走简单、好走的路。这道理应用在小孩逃避刷牙、小孩要睡前来一瓶奶也都是通用的,哭泣虽然会累,但能迅速得到报酬,值得!
所以儿童牙医为了让小孩降低出现这样依赖的行为,很多口腔医生会让家长躲到医生后方小孩看不到的地方,让小孩不要抄短路,正面和牙医师沟通,好好练习怎么配合看诊。
规则一致、赏罚分明
当然,不是每个小孩都会像可可这样,家长一关上门就立刻消音,常常会是家长离开之后,会先哭得更大声,来「挽回」家长,要当他们发现单纯的哭闹没有用了,才会去寻求其他方法来应对看牙齿,可能是消极性抵抗,也可能是正面响应牙医。
当小孩做出了牙医师希望的反应,医师通常会给予一些正面的回馈,可能是请家长回来,可能是小奖品,可能是口头的奖励,让小孩知道怎样的反应是牙医师希望得到他们帮忙的,之后就可能会越来越配合,成为一个平顺的看诊模式。
小朋友出现牙医不希望的行为,忽视他或是把奖励品拿走;小朋友出现我们希望的行为,则给予奖励,这是行为改变技术的基础。只要规则一致,赏罚分明,就算是还不会说话的小小孩其实也能慢慢学习去配合。
而家长的陪伴与否,就是一个很好应用的「奖励品」,小孩表现良好时让家长陪伴着,小孩表现不良时让家长离开,让小孩知道怎么样是好的行为,慢慢学习该怎么做。
实际上执行当然不会都这么简单,这可能要再依照小孩状况去应变。如果家长真的无法接受看牙时不能陪在小孩身边,可以先和牙医师好好沟通,换用其他配合治疗的方法,有好的沟通才会有好的治疗。
家长永远是小孩最大的依靠
后来可可又来了几次,确定“有家长在哭闹,不在就没事”之后,可可妈就干脆让可可自己进入诊间,安静地完成治疗。治疗之后在候诊区开心的迎接可可,并称赞说你很厉害,我们去买你最喜欢吃的蛋糕,然后和我们道谢,手牵手一起离开诊间。
当然,需要和家长隔离的时候,不是每个小孩都像可可一样都能安静勇敢的离开诊间,有些小孩真的可能比较紧张,永远都是哭着看完牙齿的。只是不管是哪一种小孩,不变的是,看完牙永远都是奔向家长的怀抱,亲子间的羁绊,只有更紧密,不会因此而疏离。
所以,家长带孩子看牙,不妨给小孩一个机会,让她独自面对,也许看牙过程的顺利会出乎你的意料。